沪指冲击4000点
2017年A股市场走出了可圈可点的结构性行情,市场运行过程中却蕴含着诸多疑问:宏观经济走势如何演变,市场流动性能否好转、白马股业绩增长能否持续、周期行业高景气能否维系、壳资源稀缺性是否仍在,大小票风格切换何时到来……2017年沪指攀上3300点一线,展望2018年,4000点能否被顺利拿下?
东北证券认为,A股持续处于存量资金格局,成交和估值调整为到达具有长期吸引力状态,市场仍在量变而非质变状态。A股市场有望在经济企稳持续和存量流动性支撑下震荡上行,上证综指有望在2018年上探4000点,而潜在风险来自于全球货币政策收紧超预期。
广发证券则表示,历史上A股整体性牛市都需要流动性驱动,2017年A股市场盈利大幅改善,但因流动性中性偏紧,仅有“盈利牵牛”的结构性行情而没有全面牛市。预计2018年A股录得8%的盈利增速,ROE在销售净利率与总资产周转率乏力后温和回落。而2018年A股盈利回落,流动性中性使得A股缺乏整体性牛市的基础,结构性行情延续。
贵州茅台“物有所值”
一只净利润持续高增长的绩优白马股,在2017年走出了的股价翻倍行情,这是企业真实价值的彰显,还是资本游戏下的另一个泡沫?贵州茅台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便每股价格超过700元,它依然有可能“物有所值”。
从2017年年初每股329.58元,到12月29日最高时每股触及726.50元,巅峰时其市值曾突破9000亿元,贵州茅台一次次刷新两市第一高价股的纪录,也一次次刷新市场对于牛股的定义。但就在市场沉浸于“泡沫与否”的热议时,2017年11月17-12月7日,贵州茅台连续下跌,区间累计跌幅达到14.24%,市值缩水更超过千亿元。乍看之下,茅台的股价神话似乎要划上句号。然而调整过后,12月中旬起贵州茅台股价重拾升势。
判断当前贵州茅台估值是否合理,可以往后三年看其成长空间。作为中国白酒第一品牌,贵州茅台具有商品和金融双重属性,在人均收入持续提高以及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茅台酒的需求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在涨价预期下,金融属性凸显,增库存周期延长,双重要素叠加,再考虑茅台的供应能力,双周期共振有望推升业绩加速成长。根据相关机构模型测算,2020年茅台酒销量有望达到4万吨,吨酒价格有望提高40%,收入有望实现1000亿元,届时净利润将达到520亿元。截至目前,贵州茅台市盈率(TTM)仅有36.2倍,估值水平并不算高。
“白龙马”行情继续演绎
在2017年结构性行情中,白马龙头股的极佳表现成为价值投资的成功典范,而在此前几年曾一度强势表现的小盘股在今年整体表现疲弱。年内股价跌幅最大的前50名个股均由小盘股承包。在2017年行情落幕、2018年行情即将展开之际,如何把握2018年的行情发展成为投资者最为关注的话题。
2017年,龙头白马股的上涨是具有其深刻背景的:一是经过此前调整过后估值相对较低;二是基本面扎实;三是市场资金结构的问题。分析人士表示,2015年后,国家队多集中在大龙头、大白马中,这也吸引了很多机构资金在以国家队为中心的“漂亮50”和弱周期股中抱团取暖,这是当时的估值决定的,也是避险情绪决定的。在这样的资金偏好中,去年以来,龙头白马股累积了巨大的涨幅,估值也是水涨船高。从目前来看,龙头白马的估值修复已基本完成,从洼地变成了平地,个别甚至高估。
近期,由于资金面的收紧,龙头白马股也出现普遍回调的态势,如此让很多普通投资者对即将到来的2018年行情走势感到迷茫。对此,分析人士表示,去年表现强势的龙头白马行情仍有望延续到2018年的上半年,其延续的基础在于资金的趋同性投资。特别是今年以“陆股通”、公募基金为首的机构投资者“抱团”龙头白马获得了良好的收益,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随着产品发行进一步加速,增量资金无疑还会向这些板块集合,进一步推升相关个股的估值,直到一个相对高估的状态才会停止,可以说只要市场主流资金没改变投资逻辑,“龙马精神”还将继续演绎。
两融余额继续攀升
随着上证指数在3300点展开长时间拉锯,市场情绪有所沉寂,成交量萎缩明显。但与此同时,两融余额却仍坚挺在万亿元大关之上,透露出些许乐观情绪。
回想2017年,伴随着两市震荡走高,两融余额也呈现出了“上台阶”的走势,从8000亿元到9000亿元再到10000亿元,与市场“亦步亦趋”。
2017年初后两融余额便已开始缓慢的增加,9月股指攀升至3300点时,两融余额已大幅上探至9000亿元一线。股指运行与两融余额变化的正相关关系,在此时显现出来。此后在同年11月1日,时隔22个月后两融余额再度站上万亿元大关,在市场参与者看来,作为具有一定杠杆作用的投资工具,融资融券余额的增长意味着整个市场对A股的投资热情在提升,而万亿大关无疑又是一个具有重要心理支撑的关口。所幸的是,尽管行情跌宕起伏,两融余额亦有所震荡但始终未跌破万亿元关口,并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
展望2018年,金融监管严格去杠杆,有助于清退场外一些配资产品或杠杆比例不合规的结构化产品,对于场内的融资工具而言是一大利好,未来站稳万亿元并继续向上突破是大概率事件。但由于趋势性行情的条件未至,整体市场环境仍处于“脱虚向实”的去杠杆进程之中,因此两融余额增长或以温和为主。
人民币稳中有升
展望2018年,美元走势仍将是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关键因素,基于强势美元周期接近尾声的判断,预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可能继续稳中小幅升值,不过阶段性的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压力仍不容忽视。
一方面,在全球经济整体复苏的背景下,尽管美联储将继续推进货币政策正常化,但欧元区经济体相对强劲的复苏、欧美央行货币政策博弈以及特朗普政策对经济的提振或有限,均对美元走强形成掣肘,预计美元指数难以达到103的前期高点,由此人民币汇率面临的外部压力也将有限;另一方面,2018年我国经济基本面预期平稳,货币政策维持稳健中性,货币供给总闸门难宽松,去杠杆、严监管将持续推进,为人民币汇率企稳提供了坚实的基本面支撑,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也有助于人民币汇率预期保持均衡。
总的来看,2018年美国“加息+缩表+财税改革”的组合拳策略下,美元指数仍有一定的上行动能,但我国经济基本面有韧性、国际收支持续改善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预计保持总体稳定。
流动性紧平衡
2017年银行体系流动性又松又紧、时松时紧、松紧难辨。
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8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今后3年,要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首先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以此来看,2018年,宏观经济政策将保持连续性,货币政策难以放松,货币总闸门难以放松,金融监管加强的态势难以放松,这基本决定了央行流动性管理不会放松。
在央行把牢流动性总闸门、外汇流入减少的情况下,2018年金融机构超储率仍难有显著回升,流动性水平仍将有限,再加上财政收支、监管考核等季节性、临时性因素继续产生扰动,流动性短时波动可能还会有不少,流动性分层的现象仍将存在。不过,中性的政策框定了流动性波动范围,央行仍会提供托底支撑,闸门难松,紧亦有度。紧平衡仍将是2018年银行体系流动性运行的主基调。
政策利率继续上调
2017年,美联储加息3次,人民银行3次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从市场利率走势上看,人民银行虽未采取传统“加息”的做法,但释放的政策信号已经足够明确,效果也足够明显。2017年,货币市场代表性的7天期回购利率运行中枢上行约80个基点,无风险债券收益率整体上行100个基点左右。美联储预测2018年还将上调基准利率3次。2018年人民银行会否继续上调政策利率,尤其是会否上调存款基准利率值得关注。
预计2018年美联储将继续加息和缩减资产负债表,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央行加入加息的阵营,对我国货币政策仍会形成一定制约。从稳定汇率的角度考虑,未来人民银行仍有动力跟随美联储上调政策利率。另外,在“双支柱”调控框架下,适度上调公开市场利率,也可呼应防风险和去杠杆,避免金融机构过度加杠杆和扩张广义信贷。
不过,货币政策会否进一步收紧,仍取决于经济运行和通胀形势。按目前市场一致预期来看,2018年中国经济将稳中趋缓,经济增速出现加速上行或者失速下行的概率均较低,通胀受关注程度上升,但风险还有限,为避免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影响太大,预计人民银行仍将慎对加息。
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既可防控汇率贬值和资本流出,又符合防风险和去杠杆的政策导向,且释放的政策信号不会过于强烈,可能仍是货币当局优先考虑的做法。当前公开市场利率与回购市场利率价差较大,也为央行随行就市地上调公开市场利率提供空间。
衍生品创新步伐提速
2017年,在服务实体经济大旗的指引下,期货市场创新步伐加快,白糖期权、豆粕期权作为首批商品期权率先问世,棉纱期货、苹果期货年内也相继挂牌交易。2018年,在防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引导下,预计期货市场创新步伐将进一步提速。
权威人士此前表示,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继续丰富期货、期权品种,构建日益完善的品种体系。他着重提到纸浆、红枣、20号标准橡胶、2年期国债、生猪、尿素及铜期权品种。此外,筹备多年的原油期货已进入上市前最后冲刺阶段。
另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各家交易所还积极储备了不少品种。如不锈钢期货品种,以及棉花、PTA(精对苯二甲酸)期权,航运期货品种,以及玉米、铁矿石等品种期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