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轮A股上行行情均以业绩扩张为基础。以2016年为轴线,以往的业绩增长背景是需求扩张,体现在无论什么质地的个股均有上涨机会,从涨幅来看也只是孰大孰小的问题而已。但自2016年沪指创出2638点的低点以来,业绩增长动力与需求的关系弱化,强化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龙头集中特征。因此,2017年以来的行情主线是经济增长质量提升要求下的结构优化与调整。在此背景下,A股结束了买什么都能挣钱的时代,分化由此成为主流。
结构优化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地发展。在机构投资者占比逐步提升的历史转折点上。有理由相信,有质量、有份量、有能量、有热量的先进制造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质量提升的中流砥柱。“集中度提升的龙头+创新能力+良好的业绩提升、估值匹配度+具有责任感的管理层”成为甄选优秀投资标的的主要逻辑。所谓的风格转换已成往事,只要是符合上述特征者,无论市值大小均有望成为优秀公司。展望2018年,行情料仍将以结构优化为背景,以供给侧改革为推动,业绩增长和估值匹配为根基,以创新为风向,以机构为主导。上证50指数自沪指创下2638点以来至2017年底,涨幅高达44.98%,居于各主要指数之首,其原因也正是基于上述大背景的变化。但由于短时涨幅过大,后期走势已然存在分歧。
那么上证50指数,未来到底将何去何从?
后市依然乐观
自沪指创下2638点以来,业绩变动预期、机构资金动向和监管政策,成为了影响上证50指数走势的三个关键因素。
业绩变动方面,上证50指数成份股的业绩拐点出现在2016年二季度,而指数开启上行趋势的起点也大致在中报公布前,这是市场对其业绩改善预期的提前反应。而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之所以出现快速回落叠加中期横盘的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2017年二季度的净利润增速出现了三个季度以来的首次回落,这轮调整应该也是对业绩增速不及预期的提前反映。
机构资金方面,市场经过2017年4月份的调整,机构资金认可了许多上证50中行业龙头个股的稀缺性和确定性优势,外资也通过陆港通等渠道大举买入。机构资金的“抱团取暖”使得上证50指数不断震荡上行。
监管政策方面,2017年二季度市场的回调主要源于监管趋严,而恰好是这次监管,令市场资金更青睐上证50的龙头个股,并坚定了买入并持有的信心。因此,严格监管不利于大量的绩差股,但白马股、价值股却相对受益。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去年11月23日以来,上证50指数进入了新一轮回撤,那么这是否会像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一样,横盘调整很长一段时间呢?
其实,无论是从上述三个因素的哪一个来看,上证50的自身情况和市场环境已经与上轮调整时有了很大不同。首先,目前市场对高层的金融去杠杆政策和从严监管态度已经具备较为充分的心理预期,而且市场资金也逐渐认识到,从严监管对于像上证50成份股那样的蓝筹白马,其实更有助于它们凸显稀缺性和确定性价值。其次,2017年4月份之前,抓热点、炒题材的市场偏好和投资理念还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而现在,业绩至上和寻找确定性的价值投资风格已经基本形成,上证50面对的是更加有利的市场环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目前已进入年报公布期,上证50在2016年年报时尚处在净利润增长负值区域,低基数效应和龙头企业盈利复苏的持续性,这将会让市场对上证50成分的年报业绩有一个比较乐观的预期,这有别于大家在2017年初时对经济充满过度悲观预期。